在这片会昌的沃土上,文艺犹如一条永不停歇的江河,将久远的传统与前卫的创意巧妙融合。每一道文艺的风景线,都承载着无数动人的传说,笑声与泪水交织,其中蕴含着对艺术的无限执着与深沉热爱。
在会昌的偏僻乡村,曾盛行一种叫做采茶戏的剧种。早年,人们称之为三角班,自清代起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那时,有一群朴实的民间艺人,他们组成了由五六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坚韧不拔,无需华丽的舞台,简单的服饰和几件乐器便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穿梭于村落之间,所到之处,都回荡着他们那独特的戏曲之声。
1958年的钟声敲响,会昌县的一角,诞生了采茶剧团。新一代的戏子们,手握赣南采茶戏的火炬,精心筛选旧日的戏码,剔除糟粕,只留精髓,同时笔耕不辍,编织新篇。这古老的艺术之树,仿佛沐浴春风,再次绽放出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
在民国的岁月里,会昌、周田与西江三地,木偶戏的班社此起彼伏。这些班社里,十来号人各怀绝技,吹弹拉唱,提线操控,样样精通。每逢佳节将至,他们便忙碌起来,热闹非凡。在欢腾的节日气氛中,人们通过木偶戏,领略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木偶戏班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那些欢声笑语的场景,却永远镌刻在老一辈人的心间。
1951年,会昌城厢镇上掀起了一阵热潮。一群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凑在一起,成立了业余剧团,他们开始倾情演绎祁戏。祁戏的旋律别具一格,表演生动精彩。这个剧团的诞生,犹如翻开会昌祁戏新的一页,人们带着好奇和惊叹的目光,注视着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涌现出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民间剧团竟然将《海亲》的曲调和舞步进行改编,以全新的方式演绎,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堪称一绝。
那炽热的夏日,阳光洒满大地,江西省文化厅的录像团队踏入了会昌的宁静。他们抵达西江河背村,镜头捕捉着“马灯舞”的欢快身影,更有几位老者倾情演绎《海亲》舞姿。这些画面,宛如时间胶囊,被封存于永恒,成为了民间文艺宝库中的瑰宝,供后世探究与品鉴。
会昌乡野,唢呐声声,班班皆是。这帮以唢呐为魂,辅以丝竹和鼓点的乐手,传承着古老的艺术。他们似乡间喜丧的使者,无论欢庆还是哀悼,都离不开他们吹出的欢快或哀婉的旋律。尤记1958年,公社兴起,跃进号角响,山歌如潮,亲人们竞相高歌,与唢呐班子共绘那独特的乡村音乐图景。
1951年,会昌城厢镇的业余剧团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活动频繁、水准出众的文艺团体。这个剧团源于第三街的乐队,初创时期便汇聚了21位热爱艺术的灵魂。同样在1956年,高排乡云雷村也先后成立了两个业余剧团,它们将传统采茶戏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由于女演员纷纷出嫁,这两个剧团分别在1958年和1982年冬宣布停业。1981年,天坑业余剧团崭新亮相,却只坚守了短短四年。1978年,周田的业余木偶剧团共有22位成员,他们用精湛的技艺演绎着经典节目。到了1985年3月,坝子村茶花业余剧团成立,12位充满激情的青年聚集在此。这些业余剧团,既有辉煌的瞬间,也有失落的时刻,它们如同会昌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个个鲜明印记。
在这繁星点点的文艺天地中,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和情感。你是否对某种剧种情有独钟,或是好奇其中的一桩桩趣事?不妨点个赞,将这篇文章传递给更多人,也热烈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发布者:shumei,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qbos.com/archives/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