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学遗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今社会,它们正遭遇着传承的困境。京津冀一带拥有众多民间文学的非遗项目,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传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传承它们的方法和途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承危机
民间文学的非遗项目大多依赖传承人来延续。但随着岁月流逝,传承人一旦离世,传承就可能遭遇中断。不少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威胁。而且,之前计划出版的书籍传承法效果并不理想。人们阅读的偏好使得传承难以全面和深入。这正是目前民间文学非遗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再者,像京津冀这样的民间文学资源丰富地区,若不重视传承工作,众多项目的消亡将造成巨大的文化损失。
创新传承方式
为了解决传承的挑战,传承者们通过讲述故事并录制音频,然后在公众号上发布,这样的做法具有特别的价值。他们每天分享一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故事,目前已在北京市的七八个区域推广开来,并计划将来覆盖所有16个区。这种媒体融合的方式符合现代大众的阅读偏好。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利用零散的时间来获取信息,而音频故事恰好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传播非遗民间文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公益先行
这项工作一直以公益性质进行。虽然产业化可能使传承更加长久,但会遭遇版权等难题。另外,策划者的角色也意味着不能追求利润。采用公益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传承活动的纯洁性。这种无私的传承做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树立了优秀典范。公益的特性也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参与,从而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
区域合作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在海淀区,文化馆非遗管理部门负责人主动联系各区非遗负责人,推动区域内民间文学故事的整理工作。从北京开始,逐步向河北延伸,联络沟通逐步深入,目的是以新的形式讲述京津冀地区的非遗民间文学故事。这一做法展现了区域内协作精神,同时整合三地资源对于非遗民间文学的传承至关重要。
校园传承
学校是民间文学非遗传承的关键场所。我们已与超过80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举办了“非遗少年说”活动。学生们在校园中现场讲述非遗故事,对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校园中的青年力量正助力非遗故事的广泛传播。非遗文化中的民族价值观对学生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充分说明了传承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必须重视青少年群体的必要性。
未来展望
当前新媒体宣传主要集中在对文字和声音的传播。展望未来,这种推广方式将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比如,计划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如前门、长城等地现场制作视频内容。同时,我们也将致力于培养讲述者,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我们期待有更多爱好者加入这一行列。即将进行的工作将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传承有何独到看法?不妨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展开交流。
发布者:shumei,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qbos.com/archives/5242